我國是石材資源大國,石材礦山遍及全國各地。全國現有商業與專業名稱的各類花崗石材、大理石材、板石材、沙巖石材等品種超過1800種。國家技術監督總局頒布的《天然石材統一編號》標準已收納常用的花崗石材240個品種、大理石材58個品種、板石材8個品種。漢白玉、金鉆、黑金鉆、蝴蝶藍、紫金梅、云南砂巖等石材品種,都屬于世界級的名貴石材品種。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石材礦山建設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包括天然大理石、花崗石材、石雕、人造石材、石材機械、石材磨具、金剛石工具、石材防護產品等20多個專業門類的綜合性產業。2000年以來,全國石材年產量年均增長15%,2006年全國產量約為2.6億平方米,產值約1700億元,國內消費1.5億平方米,進出口貿易近40億美元,其中出口28.5億美元。全國約有750萬人從事石材工作,全國石材礦山采點坑口超過一萬個。在許多貧困山區,發展石材產業已成為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我國石材的產量、進出口貿易、石材消費三項均居世界第一。展望未來,石材以其自然、美觀、典雅、華貴等特點成為人們首選的建筑裝修、裝飾材料,石材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也是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重要產業。
石材礦山的開發建設是石材產業發展的重要物質條件。90年代以來,各地區、各部門雖然不同程度地加強了石材礦山建設的審批和管理,礦山“小、土、散”的狀況有所改變,但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石材礦山建設仍然嚴重滯后,存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石材礦山普遍“小、土、散”。由于礦山開采企業進入門檻低,造成企業規模小,且長期以來礦山本身投入就不足,開采方法與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按石材礦山規模的劃分,年產10萬立方米左右才算是大型礦山,而這樣規模的礦山我國只有3個,年產量在1萬立方米的就已屬于比較大的礦山。世界先進水平的礦山一般年產荒料為15—20萬立方米,西班牙、意大利最大的礦山年產荒料30萬立方米以上,而且沒有1萬立方米以下的礦點。
二是粗放生產,資源浪費。我國石材荒料開采的成品率平均約為20%,而意大利等石材業先進的國家荒料開采成品率為85%以上,我國每年約有4億立方米的各種廢石料積壓,相當于約3.2億元白白流失。我國石材行業勞動生產率為每年人均25立方米,而意大利為180~200立方米。
三是管理無序,亂開亂采。有不少礦點未作詳細的地質勘探工作、化學分析、物理測試、前期市場調查就盲目上馬,隨意打眼放炮,造成人力、物力、資源和財力的浪費。全國約有50%的石礦開采點處于技術非常落后、甚至野蠻開采狀;約有30%的礦點技術一般,但不具規模經濟;約有20%的礦點雖有一定規模與技術,但與國際水準仍有很大差距。
四是監督無力,污染嚴重。由于缺乏必要的監管,全國每年數億噸石材廢料、泥沙被無序堆放或丟棄,造成嚴重環境污染,有的還帶來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隱患,且時有人員傷亡事故發生。
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石材產業發展和開拓國際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了加強石材礦山建設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提高我國石材產業整體水平,推動我國由一個石材產業大國發展成為石材產業強國,提出如下建議:
1、對石礦資源開發利用情況進行普查,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由國土資源部組織專業力量對全國石材礦山進行一次資源普查,真正掌握石礦資源總體儲量、地區分布和品種分類。同時,對現有礦點的開采技術、規模、經營、執法等狀況也要進行一次經濟社會普查,為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和政策提供依據。要從產業長遠發展的高度,對石材礦山建設和產業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引導石材行業加快結構調整,扶持優勢企業,逐步改變石材企業“小、土、散”的狀況。
2、加快制定石材礦山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法規和技術管理規范。在政策法規中,要對礦山地質勘察、開發利用、廢料處理、環境保護等做出明確規定;要對新上礦點年產規模以及技術條件、環保、綜合利用、資金保證等相關事項提出明確要求,逐步提高石材礦山產業整體水平;對于列入國家級的名貴品種,采取嚴格限量開采的資源保護政策;對于粗放開采、浪費資源、環境破壞嚴重的礦點堅決關停整頓。目前,對于石材礦山企業,在開采當中應遵循什么樣的標準來進行,尚缺乏技術規范的指導,應加快制定有關技術管理規范,促進石材業整體素質的提高。
3、加強石材礦山開發監管工作。規范石材礦山資源開發秩序關系石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任務非常艱巨。除政府部門要加強政策法規執行的監管力度外,要發揮石材商會、協會等行業經濟組織的作用,通過行業自律等措施,協助政府抓好石礦資源的合理有序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