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泉州市石材產業集群正烙上"綠色、科技、品牌、資源"的標簽,循環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嘗到甜頭。即使面臨嚴峻的經濟形勢,今年前九個月,南安的石材出口比增仍接近7%。
綠色:產業駛上循環經濟快車道
石粉、碎石、污水是石材產業的主要污染物。為解決石材產業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近年來,南安實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并重的發展戰略,先后打出一系列發展石材循環經濟的"組合拳"。
早在2005年,南安市就出臺政策,每年安排1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扶持石粉碎石綜合利用項目。2008年6月,該市又出臺新舉措,扶持以石粉、碎石為原料的新型墻材公司,鼓勵優先使用新型墻體材料。政策和資金上的扶持,讓企業有了足夠的勇氣去開發和引進新項目,綜合治理污染問題。目前,南安已有石粉碎石綜合利用企業135家,年產值超15億元,產業群初步形成,并由此帶動石材配套產業的發展。
科技:從賣產品向賣標準和技術轉變
科技是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的引擎。省經貿委相關負責人在評價泉州石材產業發展時建議,企業應進一步增強自主研發能力,由賣產品的粗放型發展向賣技術和標準的高端化發展轉變。
泉州市石材企業近年來已逐漸感受到科技創新的力量,政府也不斷鼓勵引導企業研發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石材產品。據了解,泉州市不少石材企業正不斷增加科技投入,加快企業技術中心和行業技術中心創建步伐,力爭通過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自主研發新產品,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南安市在引進意大利、西班牙、德國等世界最先進石材生產設備的同時,重點扶持石材機械企業研發高檔次、高技術含量的石材機械,替代進口產品,搶占產業鏈上游位置,并依托國家石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閩南建材第一市場設立的工作站,提高石材產品質量水平。
品牌:"買石頭 到水頭"
品牌和集群效應讓全國甚至世界石材知名企業云集泉州。"買石頭,到水頭"已成為業界的廣泛共識,以水頭為重點、覆蓋周邊多個鄉鎮的區域性產業基地已成為世界石材生產、貿易中心。據統計,南安的石材企業共獲得9枚中國馳名商標,10枚省著名商標,12項省名牌產品。
南安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打造南安水頭世界級石材區域品牌過程中,閩南建材第一市場作用至關重要,每年在此舉辦的"石博會" 已成為中國建材石材行業大規模、高層次、高規格的國際性、專業性展會之一。該市場年交易額突破30億元,是國內最大的石材物流中心及最大的石材進出口基地,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管理規范化程度最高的石材批發市場。
今年1-9月份,南安石材出口比增近7%,達到1.38億美元,這主要是得益于中東等境外新興市場的開拓,而國外經銷商對于泉州石材產品的認可,更多的也是源于其品牌所彰顯的品質。
資源:"石博會"讓企業走向全球
1999年,首屆"石博會"僅設展位數百個,貿易總額4.2億元。去年舉行的第九屆"石博會"共設展位6100個,實現貿易總額46.8億元,是首屆的11倍。十年"石博會",讓泉州石材企業由國內走向全球。
目前,泉州市石材業已由過去對本土礦石的開發轉化為從美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進口荒料名石,經過深加工制成精品后再銷往海內外,生產領域不斷擴大,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南安28家石材企業分別在德國、坦桑尼亞等國家投資創辦公司或辦事處,開采礦山,加工石材,與國外客商直接做起了"面對面"生意。目前泉州已有四家石材企業被列為上市后備企業,有望在明年上市融資。
一年一度的"石博會"就像一扇窗戶,向世界各地的人們展示了泉州石材行業的獨有魅力。"石博會"與泉州石材產業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相生共榮的良性互動關系。產業的迅猛發展也將促進"石博會"逐年擴大規模,提升檔次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