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數:2715 發布時間:2008-01-18 來源:《科技日報》
一個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山區,一個以農業發展為主的國家貧困縣,究竟如何在縣域經濟的發展中加快步伐?近年來,清澗縣委、縣政府在不斷的思考與探索中找到了答案:農業大縣,農業就是最根本的資源、最大的特色。為此,該縣上下一心,著力打好“特色經濟牌”,全力打造“紅棗產業強縣、粉條加工名縣、石材加工大縣”,取得了顯著成效。
石材加工成藝術品,賦予文化內涵,其附加值遠遠高于煤炭,在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方面也具有明顯優勢。清澗縣石材資源儲量豐富,石材加工也初具規模,去年實現產值達2000萬元,帶動勞動力轉移300余人。今年清澗新上馬8000噸巖石生產線和12000噸工藝石材生產等項目,重點扶持鑫磊、日月星、天方等一批加工企業開發石材工藝新產品,向雕刻、裝飾、高檔家用石品延伸。石材產業將走分散開采、集中加工修飾和品牌銷售之路,力爭年開采6萬方,加工石材成品4萬方,使石材產業真正成為引領縣域經濟的又一主導產業。清澗縣委書記高永東、縣長馬治東告訴記者,發展縣域經濟的核心就是發展“特色經濟”。近年來,清澗縣始終踐行“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的原則,紅棗、馬鈴薯、石材,已經成為該縣發展縣域經濟打出的三張特色牌。目前,清澗縣紅棗、馬鈴薯基地達70萬畝,加工龍頭企業36戶,農副產品加工率位居榆林全市前列,營銷網絡遍及全國大中城市,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400多元,其中主導產業占到65%。清澗三條產業帶:東部黃河沿線的紅棗產業帶,紅旗溝、神延鐵路沿線的粉條加工產業帶,205省道沿線的石板產業帶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