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中國國土資源報社旗下微信公眾號“中國國土資源報”獨家編輯,內容來源于《中國國土資源報》。未經授權,謝絕媒體(包括公眾號)轉載。
《中國國土資源報》發行熱線:010-66557891
隨縣隸屬隨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地處桐柏山南麓、大別山西端,是炎帝神農的故里、農耕文明的源頭,國土總面積5543平方公里。
隨縣石材資源得天獨厚,以飾面用花崗巖為主,主要分布在隨縣北部的吳山鎮和萬和鎮,面積216平方公里,2015年查明礦石量3.12億立方米、荒料量8788萬立方米。隨縣花崗巖儲量大、品質好、成材率高、易開采,“隨州白麻”“隨州黃金麻”等石材品牌聞名全國。
近年來,在上級主管部門和隨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隨縣化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在吳山、萬和兩鎮招商引資發展石材產業,吸引了大量的客商前來投資。面對不斷發展壯大的石材產業,隨縣縣委、縣政府秉持“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及時解決石材開發過程中出現的越界開采以及環保、生態等方面的苗頭性問題,整頓規范礦業開發秩序。在此基礎上,隨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快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力爭“快還舊賬、不欠新賬”。
經過不懈努力,隨縣石材開發秩序日益規范,礦區再現天藍、地綠、水凈。2017年8月,中國礦業聯合會綠色礦山促進工作委員會的專家到隨縣考察時,對隨縣石材礦區綠色礦山建設成效給予了高度評價。
建立園區:石材產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
近年來,隨縣石材產業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自發發展到規范提升的發展歷程。
2006年,福磊石材率先落戶吳山鎮。隨后,康輝石業、連旺石業等4家企業陸續入駐,產業基本處于自發狀態。2009年,鑒于工業匱乏、經濟危困的現狀,隨縣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公開掛牌出讓花崗巖采礦權(這在全國同類地區中屬率先作為),集中建設閩商石材工業園區,加強管理和引導,石材產業得以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底,隨縣共有19家礦山開采企業和162家石材加工企業,形成了200萬立方米荒料、6000萬平方米板材的年生產能力。
隨著不斷發展壯大,隨縣石材產業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一是經濟增支柱。2016年度,隨縣石材產業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80.16億元、稅收2.25億元,分別占全縣總額的39.5%、31.9%。
二是就業增崗位。近年來,隨縣石材產業直接吸納就業人員1.5萬余人,帶動物流運輸、餐飲住宿、機械修理等相關產業迅猛發展,又帶動2.5萬余人就業。
三是農民增收入。石材主要產區萬和鎮和吳山鎮,是革命老區和省級插花貧困鎮。據統計,兩鎮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819戶、11759人得益于石材產業發展,每年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其中,萬和鎮的黃林樹村和吳山鎮的群玉村,已于2016年脫貧出列。當地群眾因石材企業征山、征地,累計獲得財產性收入20多億元,加上年務工收入近10億元、年經營性收入近10億元,每年增收20多億元。
四是集體增積累。據不完全統計,有石材企業落戶的3個村,村集體收入積累超過百萬元,村集體經濟實力顯著提升。
五是民生增投入。在全縣組織的“以企帶村、村企共建”及扶貧攻堅幫扶活動中,石材企業累計捐助資金8000多萬元,支持當地道路、堰塘、橋梁、路燈、安全飲水等民生工程建設,極大地改善了當地基礎設施。此外,石材商會在濟困助學公益事業中慷慨解囊,無償捐獻資金1000多萬元。
整頓規范:引導企業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之路
近年來,隨縣石材產業的迅速發展,也帶來了一些生態環境問題。對此,隨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堅持問題導向,全面開展治理整頓。特別是2016年9月以來,投入資金近3億元,組織開展石材環境污染整治、礦山生態修復等工作,取得了較為明顯成效。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組織專班到福建南安、山東萊州、湖北麻城等地考察學習,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提出了“規范、提升、發展”的總體思路,確立了資源節約、環保達標、生產安全、經營規范的發展目標。成立了縣石材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和縣石材辦,相關鄉鎮也成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和工作專班,圍繞污染防治、安全生產、土地(林地)使用、稅費征收等組織開展石材行業綜合整治,不斷規范行業發展。組建環保、安監等執法監管分支機構,配強工作力量,加大巡查監督頻次。積極開展治理整頓,將整改任務完成情況列入各地各部門年度考核成績。
二是制定實施產業規劃。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石材資源管理和利用的意見》,嚴格規范開采加工行為。完成了《隨縣石材產業發展規劃(多規合一)》編制、評審和報批,并于2016年4月獲市政府批準實施。在“多規合一”的總體框架下,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石材資源管理和利用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在消除生態環境影響風險的前提下,嚴控總量、規范有序、綠色發展。目前,已完成采礦權整合重置,正著手開展出讓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三是持續打擊違法違規開采行為。2014年5月,下發了《關于開展礦山開采企業違法違規行為專項清理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由林業、國土資源、環保等相關部門成立專班聯合執法,對存在違法開采行為的11家礦山企業進行了查處,拆除大切割機92臺套、礦山開采軌道1.16萬米,遣散礦工756人。2015年5月,縣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對全縣礦山企業違法違規行為再次進行清查整治,對違法企業實行“三個一律”,即證照不全一律取締、安全生產不達標一律取締、環保不達標一律取締。整個清理整治歷時6個月,隨縣國土資源局聯合縣公安局,向所有石材企業下發《告知書》,告知違法代價,要求石材企業開展自查自糾。對12家企業下發《停工整改通知書》,其中兩家頂風作案公司的法人代表,被檢察機關按非法采礦罪提起公訴,起到了一定的震懾效果。2016年上半年,開展礦山專項巡查,對存在越界開采行為的部分企業進行了查處,并向企業加大法律法規宣傳力度。
四是強化林地監管。認真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林地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林地占用征收預審制度》《隨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全市封山育林的通知》等文件精神,開展石材礦山涉林例行清理整頓,從重查處了5家石材企業濫伐林木行為,形成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的高壓態勢。在2014年和2015年的石材產業綜合清理整頓中,堅持處罰與治理并舉,全面開展了越界開采平臺地質環境治理與恢復工作,以及廢棄平臺和違規占壓區域覆土復綠工作。
五是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占用林地問題。林業部門完成51.51公頃違法占用林地的全面清查,共辦理案件102件,其中行政案件100件、刑事案件2件。國土資源部門立案查處涉礦企業違法用地案件10件。公安機關共刑事立案8件,其中3件已移交檢察機關。紀檢監察部門共追責問責干部51人,其中處級干部2人、科級18人,不斷壓實責任,杜絕行業管理中各項法規制度虛化空轉。
綠色發展:治理恢復礦區環境,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隨縣縣委、縣政府認識到,要使石材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必須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尊重經濟規律,更要尊重自然規律,充分考慮自然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
一是強化粉塵污染防治。投資近2億元提檔硬化了吳唐公路、合厲公路,投資2.7億元硬化園區及進礦道路90余公里。吳山鎮投資200余萬元對工業園進行綠化、亮化、美化,在道路兩側補種4000余棵常綠植物,同時聘請武漢規劃設計院對吳山鎮石材園區進行重新規劃設計,推進園區向公園化建設邁進;萬和鎮投資320萬元沿厲合公路和牛程公路種植綠化樹木3.2萬株,并正式啟動隨縣萬和石材專用通道建設。吳山鎮投資300萬元建設了礦區三車道SJ-1200龍門式車輛沖洗站一座,萬和鎮投資500萬元建設了礦區SJ-1200龍門式車輛沖洗站兩座。園區道路衛生保潔服務外包,配備灑水車97臺,采取灑水噴霧方式壓塵、吸塵,廢渣、鋸泥等由專業公司及時封閉清運。
二是突出抓好水污染治理。投資7000余萬元建設攔污壩62座,總庫容1000多萬立方米,安裝運行的超磁分離設備日處理污水能力合計近4萬噸,礦山污水實現達標排放。通過雨污分流、逐級沉淀回收利用,32家石材加工企業安裝了干濕分離設備,加工廢水實現了“零排放”。在吳山、萬和兩鎮鎮區實施了飲用水源地改水工程,吳山鎮打了3口150米備用深井,萬和鎮鋪設了合河水庫至青苔村20余公里的供水管網,兩鎮鎮區的污水處理廠也即將開工建設,為當地用水安全再上一道保險。
三是推進固體廢棄物污染治理,提升資源綜合利用率。首先,投資2億元新建礦渣堆放場50多處。其次,在廢石堆場修建攔石壩、排水溝、擋石墻,在采礦點建設多級攔渣壩,控制砂石下泄。再其次,不斷提高石材綜合利用率。企業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開發精美建筑裝飾品、園林裝飾、小工藝品,由生產大荒料、大板材等初級品,向高檔化、異型化、超薄化和微型化方向發展,將開采出的石材盡可能“吃干榨盡”。此外,引進長虹環保等配套企業,利用鋸泥、廢石生產人造板、蒸汽磚等,年消化鋸泥、廢石50萬立方米。
▲開采出來的石料有專門的堆放場,并按不同的級別分類。
四是集中開展礦山覆土復綠。2016年9月以來,隨縣縣委、縣政府全面發動、廣泛動員,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先期整合安排專項資金5000萬元,督促企業、石材商會籌集資金1.6億余元,開展礦區覆土復綠。學習借鑒外地經驗,編制了《隨縣礦山復綠試點技術建議方案》,指導企業搶抓植樹造林大好時節,探索出了清理、整形、覆土、復綠“四步工作法”,科學有效開展礦區復綠。截至2017年4月11日,累計投入各類機械設備2930臺套、勞力2.17萬人次,整治平臺、邊坡312個,點播橡子24.3萬斤,栽種濕地松苗230萬株,種植柏樹7500株,播撒灌草種子2萬余斤,推進“喬、灌、草”立體生態恢復,復綠面積達8151.9畝;加工區及通道同步栽種各類苗木7萬余株。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乘著加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的春風,隨縣石材礦區翻開了一幅撒播綠色的畫卷。今天,當人們光顧神農故里時,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山青水綠、賞心悅目的綠色礦山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