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麻城石材產業扶貧新路建設紀實
點擊數:3677 發布時間:2016-5-23 來源:中國建材報
【摘要】以石材資源為基礎,以產業規劃為先行,以產城融合、產城一體發展為目的,在達到產業扶貧初步成效并形成比較優勢之后,帶動整個區域經濟、城市建設統籌發展。最近記者在湖北....
- 中國石材之窗提示您:
- 你當前的身份無法查看此條信息,如果您是

- 請先
之后再查看,
- 如果您還不是石信通會員,請聯系網站客服!
- 現在就加入石信通會員,客服電話:010-62237591
以石材資源為基礎,以產業規劃為先行,以產城融合、產城一體發展為目的,在達到產業扶貧初步成效并形成比較優勢之后,帶動整個區域經濟、城市建設統籌發展。最近記者在湖北麻城采訪石材產業園并參加了中國中部石材高峰論壇后,感到麻城市在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產業扶貧、進而加緊城市化進程中,確實走出了一條多贏的道路。
規劃先行——做出石材“大蛋糕”
湖北麻城市具有得天獨厚的花崗石資源,距湖北武漢雖只有90公里的路程,卻至少有上百億立方米的花崗石儲量,知名的品種有“麻城白”、“浪淘沙”、“龍衣”、“幻彩麻”等18個品種,尤以“麻城白”、“浪淘沙”為上品。這是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可多得的建筑和裝飾材料精品。但過去若干年里這里的裝飾用花崗石生產一直是小打小鬧,原本能形成產業優勢和品牌優勢的卻一直沒有形成。2014年麻城市政府一班人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形成產業優勢。但做大“蛋糕”首先要規劃好這塊“蛋糕”,于是他們聘請了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來做《麻城石材產業規劃》。
今天再來翻看這份規劃,它的亮點仍然頻出。首先1萬畝的石材工業園并不是占有耕地。筆者現場看到,依山勢的沖積平原上幾乎都是高高低低的丘嶺、卵石、砂石地,即使有土地,也以砂石與沙土的混雜伴生,作為農作物生長用農田實在貧瘠,用這樣的土地做成產業園應當經濟合理。
其次,園內農業人口的居住較為分散,且收入十分有限。如果能在產業發展的同時,將分散的人口組成新的居住聚集區或住進城鎮里,將對農業人口的發展形成長期的利好。而規劃特意做出安排——即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融為一體。
再次,新的石材產業園規劃特地將過去麻城周邊的白果、南湖兩個鄉鎮若干年來自然形成“小、土、散、亂”且沿街形成的小石材廠規劃好。產業園做大后,徹底取締了曾經的沿街企業,還清潔、衛生、通暢、安靜于民,有利于居民生活更有利于石材產業做大做強。
最后,政府不去做石材產業園,而交給市場去做,由專業的園區經營有限公司操作,政府只是起到監管作用。目前已有20多家外省石材企業入駐。產值達到40億元。
所以說,一個好的規劃能成就一個好的產業。
產業扶貧——區域發展促多贏
4月底,我們在石材產業園采訪感受到最多的是這里的就業人口多了,政府稅收上去了,許多農民都進了城了或是成了富裕戶了,道路寬了路燈也亮了。我們請麻城石材產業園建設指揮長、麻城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段虎具體地介紹一下,他謙虛地說,2015年當地人在石材企業就業的人口在1萬人,而外省投資企業自帶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大約有1萬人,這雖然解決了麻城上萬人的就業,但從這一點上來說,麻城本地人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還跟不上國內高素質要求。只要本地人技術和管理提升了,本地人還有很大就業空間。至于稅收,2015年麻城稅收超200萬元以上的石材企業有19家,總體的石材產業稅收2015年達到1.5億元,大約占到全縣15億元財政收入的1/10,但石材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他給筆者舉了一組數據,2014年石材產業稅收是0.88億元,2015年就達到了1.5億元,而2015年產值已達到55億元,應當說已經初步形成了石材產業化,達到了我們規劃的設想。現在我們也設了進入石材業的最低門檻,想進石材產業園的投資至少在5千萬元以上,小的企業我們已經不考慮了。
說到產業園帶給農民的實惠,段虎說,2015年共拿出3億元作為園區內農民搬遷的補償。2016年大約還要再拿出3億元,計劃再搬遷529戶。記者問道,搬遷的補償有幾種辦法?他說,大體上有資金補償、有安置房,總之是貨幣補償和實物補償。符合條件人員的還可在園區內企業就業。產業的集中、居住的集中由此帶來的農民居住條件的改善,有利用醫療、學校、就業等許多關于人的發展問題的解決,實現了過去許多年都解決不好的問題得到了解決。這就是“產城融合、產城一體”要達到的目的。
采訪后,筆者在麻城石材發展高峰論壇上獲悉,《麻城石材產業規劃》被列為全國石材產業扶貧的典型,受到了湖北省的高度重視,并作為典型被推廣,中國建材系統將其評為全國建材行業優秀規劃受到嘉獎。論壇期間,麻城石材產業園引來了中國石材協會、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廣東云浮青石會、廈門大學等單位的進一步合作,達到了產業興起和多方共贏的目的。
免責聲明:
凡標注來源本網的新聞轉載時,請注明來源“中國石材之窗ww.chinastone.cn”,其他部分轉載新聞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