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秋,中國石材協會副秘書長鄧惠青從北京帶領多位專家,風塵仆仆來到浙江省遂昌縣云峰鎮連頭石材工業園區。園區第一期工程4座2萬平方米現代化廠房前后矗立,污水管路、雨水管路一上一下錯落有致,面積近15畝的污水處理池被分割成數塊,池水涇渭分明,石材加工區、廢棄物處置區分布合理,石材加工機械裝備精準高效、生產環境清潔有序……
在仔細考察浙江平昌礦業開發有限公司建設的石材工業園區、認真聽取企業負責人的介紹后,鄧惠青一行被深深地感動了,臨行前說了一句話,“小企業為中國石材發展樹立了大榜樣”。
困惑
遂昌縣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處錢塘江、甌江之源頭。東倚武義、松陽縣,南鄰龍泉市和福建浦城縣,西接江山市,西北與衢州市區接壤,北和龍游、金華市區毗連。區域內有山地22.56萬公頃,耕地面積1.03萬公頃,水域面積1.8萬公頃,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境內花崗巖等非金屬礦達29種,儲量和品位均居全省前茅。
對于這樣一個山區縣,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稟賦,發展石材產業自然而然地成為當地百姓的創業選項。由于長期以來石材企業習慣采用傳統落后的方式進行荒料開采和石材加工,工藝落后、污染嚴重、經濟效益差,對社會貢獻不多;但是,石材企業給環境造成的污染破壞卻已日益嚴重,遂昌石材產業發展,也到了欲上不能、欲下不肯的兩難境地。
為了石材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當地政府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將石材產業確立為著力提升的產業,并明確提出,把“有序開發云峰石材資源、實施花崗巖集聚加工綜合循環利用產業示范區建設項目、配套培育石材交易市場、培育建設浙西南最大的石材加工基地”作為“積極創建‘一大、四特、四新’生態工業體系,促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四特產業之一,著力加以提升和發展;規劃將連頭石材工業園區建設成加工綜合循環利用的產業示范區,配套培育石材交易市場,建設成浙西南最大的石材加工基地。
為此,2012年遂昌縣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專程到國內幾個著名的石材之鄉參觀學習。在考察現場,他們被眼前看到的一幕幕景象震驚了:山頭斑駁、塵土飛揚、道路破損、污水橫流……回來后,石材產業園區建設的藍圖在一片質疑聲中被束之高閣。
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作為“錢甌之源,江南綠海”,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這是當地政府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底線。
一個巧合的機會,遂昌縣領導來到杭州,參觀了杭州錢塘江石材交易市場,很為那里規范的制度、整潔的環境、置物有序的現場管理所觸動。要想利用好遂昌的石材資源發展石材產業,需要有一個好的規劃、好的開發方案,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龍頭企業來帶動。于是,他們萌發了邀請市場投資者前往遂昌投資的念頭。幾經碰撞,雙方一拍即合。
挑戰
經過認真的市場調研,投資者們認識到,遂昌石材比較適合于生產路沿石、火燒板等室外工程用產品。路沿石和火燒板體積大、分量重、運輸成本高,對供應浙江周邊地區石材需求,相比目前普遍使用的福建、山東等地供應渠道,遂昌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但是,遂昌石材因為沒有自己的品牌和統一的產品標準,還不能參加工程項目招投標,只能做外地產品的貼牌供應商;當地礦山和加工廠規模小、產量低、成本高、質量差,企業經濟效益不佳,企業重整難度很大;現有礦點和加工廠的地點分散,給集中治污也帶來了困難。為此,杭州錢塘江石材市場的股東們決定聯手遂昌當地骨干石材企業,共同謀劃發展大計,抱團合作投資發展遂昌石材產業。
投資遂昌的石材業究竟是船小好掉頭,還是船大抗風浪?
投資方的幾位股東經歷了艱苦的心路歷程:作為投資者、作為老板,毫無疑問應該把降低投資風險、盡快收回資本作為投資前提和首要條件,但這樣做,無疑將重蹈傳統石材產業污染嚴重的覆轍,如何向當地政府和百姓交代?
與此同時,他們也在思考:傳統產業總是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什么時候才能擺脫污染末端治理的束縛,什么時候才能擺脫發展、淘汰、再發展、再淘汰的可悲宿命?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作為有責任、有擔當的企業家,投資方8名股東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終于統一了思想,提出把環境保護和污染物治理放在第一位,努力實現礦山開采、石材加工全過程實現廢棄物和污水污泥零排放的目標,不給遂昌秀美的自然環境造成破壞。他們對礦山開發、園區建設、環境治理、資源綜合利用等做了詳盡的規劃設計,用全新的綠色環保、循環發展理念塑造新興石材產業。
他們的創新理念、大膽構想贏得了當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信任、支持。2012年12月,浙江平昌礦業開發有限公司正式創立。
擔當
從公司成立伊始,浙江平昌礦業為了實現這個近乎嚴酷的自我要求,投入了巨額資金,承擔了很大市場風險。
根據規劃,公司在連頭石材園區總投資達到4.44億元,形成年生產路沿石、火燒板、裝飾板材、異型雕刻等年加工能力60萬立方米。
在石材加工過程中,所有的廢水、廢棄物都物盡其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石材邊角料,統一收集運送至廢棄物處理場,分級加工成不同級配的建筑砂石供應市場;園區產生的雨水、廢水實現完全分離排放處理,雨水管路可以控制補充石材加工用水,但絕不會造成污水處理池滿溢;廢水采用兩級處理,基本實現污水零排放:初級廢水作為石材加工的冷卻水循環使用,其他廢水全部通過管道收集系統集中到污水沉淀池,通過分級沉淀,沉淀后的廢水可以輸送到加工廠作為冷卻水的補充用水循環使用;沉積物通過約400米長的壓力管道輸送到輕質磚廠作為制磚原料,制作成新型墻體材料——輕質磚。工廠采用全圍護廠房,降低噪聲對廠區外圍的影響;廠房頂部開設大面積噪聲擴散通道,降低廠內噪聲。
對于礦山廢棄物利用,浙江平昌礦業也做了精心安排:覆蓋層剝離物經過千萬年風化形成,是各類植物賴以生存的基礎,采用集中剝離,集中堆放,進行表層綠化處理,留待復墾復綠使用;其他覆蓋層剝離物即時運到專門的處理場地,在經過處理后,粗顆粒的作為市場建筑用砂,細顆粒黏土可用于土壤覆蓋和制黏土磚。巖石風化層揭露物中的不規則廢料,選擇較大的塊料分割加工成條石;其余的經破碎加工成建筑用石子和砂供應市場,使礦山在開采過程中產生的所有廢棄料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礦山鋸切的冷卻水也全部回收、處理循環回用。在整個礦山開采過程中,不給礦區造成壓損破壞和水土流失,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生態、環保開礦。
走著、看著、想著、改著,浙江平昌礦業在兌現自己的承諾時是認真的。如今,連頭石材園區規劃第一期工程87畝土地廠房建設大功告成;投入上千萬元、面積近15畝的集中污水處理系統沉淀池已經投入使用,效果顯著;配套設施建設將在今年年底前后完工。他們以自己扎扎實實的行動,響應遂昌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發展“生態工業”、“全力打造‘山川秀美、鄉村潔凈、人居溫馨’宜居宜業宜游的新遂昌”的號召。
值得肯定的是,遂昌縣委、縣政府和相關部門,以及云峰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對于浙江平昌礦業石材加工園區的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將該項目建設列為麗水市的重點建設項目;縣委和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園區現場辦公,并確定一名縣委常委作為領辦人,做好項目建設協調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困難、檢查督促項目按規劃設計實施工程建設;當地政府還在財政資金比較緊張的條件下,撥出1000多萬元資金,為連頭石材園區建設了水泥公路、排水系統等配套設施,為企業家實現抱負、回報社會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
以今天的目光來審視和打量浙江平昌礦業,毫無疑問這是中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現實與理想保護和發展的理念不斷解放、不斷轉變、不斷提升的結果。
誠如浙江省石材協會與商會會長洪成設在考察浙江平昌礦業時評價的那樣:在投資石材的企業家中,浙江平昌礦業的股東們經濟實力遠稱不上雄厚,建設的礦山與園區也算不上很大規模,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有一種精神,他們將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和擔當放在第一位,走了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成為浙江石材行業的新樣板、新典范、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