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四軍在五蓮縣從事石材行業多年,雖然這個行業掙錢不少,但生產環境卻讓人很頭疼。
他回憶說,以前加工石材基本上都是露天作業,大鋸一開動,塵土就四處飛揚,不但對附近的環境影響很大,從事石材行業的人也很遭罪。不過,自從遷入五蓮石材產業園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6月17日,記者來到五蓮石材產業園,園區內的車間都是密閉式鋼構車間。在一車間內,記者看到幾臺大鋸正在切割石材,當大鋸在切割石材時,機器內的水就從上部流到下部,這樣鋸泥就被帶到了大鋸下面的水渠內,因此在作業中基本沒有塵土。隨后,水渠里的鋸泥順著水流進入了車間外的污水收集池,污水經過處理后,鋸泥和水被分離,最終鋸泥被運往易通公司生產成建筑材料。
當日,國博石業的副總經理秦四軍透露,石材廠入園后,不僅杜絕了環境污染,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時也促進了石材產業的升級,實現了產業集約生產。
“以前所用的大鋸是平移鋸,比較浪費石材,如今所使用的大鋸則是世界最先進的圓盤鋸,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在切割時,鋸路小,出材率高。”秦四軍認為石材廠入園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石材產業是五蓮縣的一大產業,經過多年發展,石材產業給五蓮帶來大量財富,也帶來嚴重的污染。產業布局亂、資源浪費重,水體、大氣、噪聲、固體廢棄物等污染問題擺在了五蓮縣面前,令人擔憂。
面對這一難題,五蓮縣痛下決心,從源頭入手根治,投資5億元規劃建設石材工業園。按照“總量控制、嚴控規模”原則組織業戶入園發展,大鋸嚴格控制在現有登記在冊臺數之內,園外企業通過兼并聯合等形式自由組合,達到5臺大鋸以上入園,污水、鋸泥、粉塵全部不外排。
2012年至今,該縣先后開展10余次聯合執法活動,拆除違規大鋸120臺、石材加工廠78家,拆除標的額3億多元。到今年年底,石材業戶將全部入園,園外企業全部停產關閉。
在園區建設上,五蓮縣堅持“環保第一”的原則,入園企業全部建設密閉式鋼構車間和鋸泥、污水匯集處理設施,做到車間不外排、內循環;建設廠區大循環處理設施,對廠區內粉塵、雨水、污水進行處理,做到廠區不外排、內循環;園區建設污水集中處理系統,處理園區道路污水和生活污水,實現園區不外排、內循環。
目前,該縣報名企業149家,整合園外業戶943戶1499臺大鋸,80多家企業已開工建設,45家企業進入試生產階段。入園企業全部達產后,年可實現地方財政收入9500萬元,是2012年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