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荒料石,加工后再出口海外,這是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南安石材產業所慣用的運作模式。如今,隨著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該模式已經發生了改變――曾經的石材加工基地,正日漸成為世界石材交易中心,輻射全球市場。從總部經濟的筑巢引鳳,到廢棄石粉的變廢為寶,泉州石材產業的目標明確:轉變提升,譜寫新的石業傳奇。
行業合力
形成總部集群效應
南安現有石材企業15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33家,2011年規模產值221.53億元。南安年產板材占中國石材產量的60%和石材產品市場份額的70%,是我國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的石材生產、出口基地,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產業集群之一。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泉州石材產業已初步形成了產業集聚程度高、產業鏈條完整、集群效應明顯、資源循環利用的專業化特色產業集群。
“去年以來,石材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關。”福建省石材及制品出口基地商會會長、福建省華輝石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清安說,外貿訂單普遍下滑,國內市場又面臨著云浮、天津等石材市場的挑戰,多數生產加工企業開工不足,利潤也在下降。2008年以前,多數石材企業的利潤率可接近10%,但2012年的利潤卻只能徘徊在3%左右。
中國石材工業協會會長鄒傳勝認為,要持續南安石材產業的繁榮和地位,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展總部經濟。日前記者在水頭鎮看到,多處商業樓宇正在加緊施工,其中瑞發石材、英良石材、新鵬飛等7家石材企業,均在水頭鎮中小企業運營中心規劃了總部大樓。
“整個水頭鎮都要打造成國際石材總部經濟基地,目前正在進行的是試點總部經濟區的建設。”南安水頭鎮相關負責人說,今后這里將完善商業、信息、金融、物流、法律、會計等服務鏈,促進更多發展要素在水頭集聚,利用總部經濟“知識含量高、產業關聯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等特點,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形成總部集群效應。“南安石材業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國際化石材產業總部基地落戶南安享有先天優勢。”王清安說,當然,發展總部經濟并非只是建幾幢樓房而已,后期的推動運營更為重要。
提倡環保
廢石粉制成新材料
前幾年去南安時,很多人可能會說,那里到處都是粉塵,天都是灰的。發展經濟不忘環保,經過數年的整治之后,廢石粉建材業、人造石產業、石材邊角料加工業等以環保為主題的企業,在南安實現了規模化發展。有人戲稱,再過幾年廢石粉將會供不應求,想要還得預訂。
在去年10月份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南安)水頭國際石材博覽會上,除了有各式各樣精美的天然石材之外,眾多以環保減排為主題的企業產品也逐一亮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以廢石粉修建的環保新型別墅。據了解,這項技術領域已經有多家企業涉足,從外墻磚到地板磚,廢石粉的利用得到全方位開發。
“南安共有135家石粉碎石綜合利用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1家,擁有5個省級石材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園區),年利用石粉100萬噸、碎石110萬噸,利用率分別達65%和90%,成為全省僅有的兩個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市之一。”南安方面表示,發展與環保齊頭并進,經過努力,不少從事循環經濟的企業據此開發了新的產品,占據了新的市場份額。個別優質石材邊角料還被制成精美的飾品搶占高端裝飾市場,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完美結合。
市場帶動
匯聚國際貿易資源
石材生產需要加工廠地,更加需要市場,20年前因為缺乏專業市場和倉儲基地,很多企業都將產品和荒料擺在國道兩側“擺地攤賣石頭”。“產業需要市場帶動。”王清安說。
正是看到了這一發展需求,1999年水頭興建了閩南第一建材市場,2001年又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設了240畝的荒料市場。隨后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構建石材荒料市場的建設當中,如中國石材城精品石材展銷中心、英良“五號倉庫”等。這些專業市場的出現,令水頭逐漸成為國內主要的石材貿易市場之一,正因如此,石博會才會持續13年在南安舉行。
訂單不好拿,企業的發展急需資金支持。為此,不少頗具產業規模的企業主動跳出來幫助整個行業建立良好的融資環境。“2012年以來14家規模企業,聯合發起籌備泉州市泉源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在企業與銀行之間、銀行和個人之間架起合作的橋梁,助推石材產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王清安說。
另悉,民生銀行2012年6月份也開拓了石材行業專營機構,推出產業金融的概念,對貫穿于整個行業上、中、下游的所有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全部納入金融服務視野。這些舉措充分說明,石材行業的前景依然令人感到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