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數:2935 發布時間:2005-11-23 來源:陜西日報
綏德石雕:世代相傳 源遠流長
綏德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江南出宰相,陜北出石匠”。綏德石雕藝術,令人贊嘆不已!原始時期的鑿石狩獵新舊石器、秦時扶蘇監軍駐綏時“太子府”、“賞月臺”等遺址、散落民間無法考證歷年的炕頭石獅、現已出土500多塊的東漢畫像石、至今殘留保存的唐宋明清時期的廟宇石獅、旗桿香爐、雕欄畫棟、摩崖石刻等景觀,以及遍布民間不勝枚數的石雕用品,足以證明綏德石雕藝術源遠流長。
改革開放20多年來,綏德人憑借得天獨厚、天然優質的山石資源和精湛的技藝,打造出了石雕工藝的新天地。據統計全縣現有大的石雕廠200多個,小作坊更多,形成從業人員近1萬人的隊伍。這支土生土長的以鮑武文、馬天祥、汪建勃等人為代表的能工巧匠隊伍,所雕作品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征,獨特的造型意象和大膽夸張、自然渾樸的雕刻技法,贏得了世人的贊譽、專家的稱道。他們不僅為省內外城鄉建設打造出了光彩奪目的雄偉建筑和斑斕絢麗的石雕藝術品,而且所雕石獅已漂洋過海,遠銷日、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由此綏德有“石獅故鄉”、“石獅王國”等美稱。2003年,綏德縣被省政府命名為“石雕藝術之鄉”。 問題透視:市場混亂,產品缺乏人文內涵 但是,綏德石雕在逐步走向市場化的進程中,也逐漸走向了庸俗化的道路。綏德石雕藝術雖然源遠流長,世代相傳,但真正初成產業、向市場邁進是在1986年以后。1986年,該縣優秀文化普查中,收回民間失散最為珍貴的300多只炕頭石獅子在北京展出后引起轟動,各大媒體相繼報道,專家給予很高評價,為綏德石雕事業發展帶來了機遇。此后,綏德一批優秀石雕工匠蜂擁而起,興業辦廠,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可是這種自發興起的農民家庭作坊式生產,管理松散,各自為陣,處于無政府狀態。發展到后來,由于競爭激烈,小農意識下的作坊之間競相降價,有時為了做生意老板賠本也賣,“自相殘殺”,致使市場秩序非常混亂,甚至出現了用模型粗印濫制的水泥產品,走進惡性循環的歧途。這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綏德石雕失去了原來那種“生活中最可愛、最生動的一種活的神韻”,失去了原來的寫意傳統和純正的民族特色,失去了黃土高原那種渾厚、淳樸的氣質和泥土芳香。創作方法上也不再那么隨意大膽、粗獷潑辣,而是過于模仿別人,越來越俗,失去了大氣磅礴和大匠風度。產品的文化品位、藝術價值難以提高,勢必影響了石雕產業的發展。 做大做強:政府宏觀組織,推向市場 與作坊產品造型簡單、人文內涵缺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看到在綏德的幾處大工程,都體現出了精湛的雕刻技藝和深厚的人文內涵,可謂集綏德石雕工藝之大成。早些年的“綏德千獅大橋”、“龍鳳橋”和義合“龍獅橋”等精品自不必說,就是新世紀以來綏德城神龍大道的“巨型五龍柱”、學子大道由1118塊石雕組成五門六柱十九樓的“天下第一樓”石牌坊、永樂大道以陜北文化為主線的9個編目共365幅石雕版畫長廊等作品,再次展示了綏德石雕工藝的博大精深和恢弘氣勢,可以說創造出了石雕藝術的又一個奇跡。 但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是因為這些工程全部都是政府出面策劃設計、組織指導的集體行為,是靠集體智慧成就的,沒有政府將零散的各自為陣的能工巧匠們組織起來集體創作,是絕對不會成功。如此看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綏德石雕何時步入藝術創作的良性循環,創出名牌,走向正規化、大型化、集團化的發展軌道,政府作不作為以及怎樣作為將起決定性作用。 對此,綏德縣主管副縣長雷亞雄亦有同感。他認為,綏德石雕業要發展起來絕不僅僅是政府加大財政投入,而要徹底轉變思路,走市場化運作之路。要組建集團,將這些“作坊”作為集團公司的一個鏈條組織。目前的首要任務是盡快注冊“綏德石雕”商標,以免將來發生商標競爭,形成被動局面。其次要結合歷史典故,賦予其一定的人文內涵。他們將一種石雕工藝品“石碾”、“石磨”進行了藝術加工,在碾子雕上了“財源滾滾”,在石磨雕上了“時來運轉”、“好事多磨”等吉祥、祝福之詞,得到了客戶的喜愛,其銷路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