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年7月底前,晉江石材加工企業或將整體退出轉產。這是一項系統的、復雜的工程,為減輕石材加工企業退出轉型的壓力,同時保障永和、英林等石材加工集中鎮經濟可持續發展,晉江市政府出臺了鼓勵推動建筑飾面石材加工業轉型轉產的若干意見。這份政策對晉江的產業升級有著怎樣的意義?石材企業又是如何轉化壓力、尋找機遇?連日來,本報走訪多處石窟工地,并采訪相關企業和部門負責人,對于石材加工企業的退出轉產,他們既喜又憂。
走:荒廢的石窟滿目瘡痍
昨日下午,在永和巴厝村村道附近的小山包上,一口幾十米深的窟井直插地下。由于無人作業,更兼雨水積聚在窟井中,現場顯得十分蕭瑟。廢棄的繩索散落在地面上,連同已經無法運轉的機臺,以及焊接在窟井邊上斷斷續續的鐵欄桿,讓人無法想象2個月前這里依然是一派繁忙的生產景象。在永和鎮,類似的大小石窟還有100多個,經過長時間的整治關停,目前已經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具備采礦資格。
礦石開采被嚴格禁止,卻依然有不少企業頂風盜采,這成了當地一個公開的秘密。按照規定,所有石材加工企業在明年7月底前將整體退出轉產,但在永和、英林、東石等鎮,石材加工還在繼續。600多家大小石材廠有的在觀望,有的準備走出去,但無一例外都還在作業。按照他們的說法是,“幾代人都靠石材為生,不可能說轉就轉,說退就退。”
從永和巴厝往東石清透一路走下來,沿途的石材加工企業密密麻麻,裝載車輛往來作業,揚起的石頭粉末飄蕩在空氣中,久久無法散去。“黑色的車開進去,白色的車出來,這樣的條件根本無法住人。”當地村民老溫雖然有著一手石材加工手藝,但也忍受不了被嚴重污染的生存環境。隨著晉江建筑飾面石材行業整體退出轉型工作的逐步推進,包括老溫在內的3萬多名從事石材相關行業的當地村民、外來務工人員,不管情愿不情愿,都面臨著“轉”和“退”的抉擇。
而在石材行業的退出轉型中,永和的天扶石材有限公司未雨綢繆,無疑走在了前列……
轉:石材轉型 籌劃新生
盡管離最后關閉還有8個月時間,但晉江市天扶石材有限公司老板林天扶已經在積極引進國內機械制造業龍頭———徐工機械及福建省景發吊裝搬運有限公司,準備利用自己即將騰出來的生產車間與之合作,在晉江打造一個大型裝備制造基地,主要生產銷售機械汽配、五金制造等。
據林天扶介紹,項目計劃總投資1億元人民幣,其中一期投資5000萬元人民幣,主要用于引進國外先進制造設備。目前,該項目利用原有石材加工的用地進行基建與設備的投資建設,計劃將在6個月內完成所有項目的基建及設備到位,正式投產后每月可生產吊車輪鼓、回轉、鉤頭、萬向節、球頭等大小配件約5萬件,產量可達1500噸,年產值將超1億元人民幣。
可以說,天扶是石材轉型的急先鋒。事實上,在轉型過程中,不少晉江石材企業也遇到了諸如用電、土地利用、資金、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問題,這讓轉型之路顯得有點艱難。可喜的是,剛剛出臺的晉江市政府關于鼓勵推動建筑飾面石材加工業轉型轉產的若干意見讓那些準備轉產或正在轉產的石材企業信心倍增。只要按規定時限自行退出轉產,他們不僅可以直接拿到政府的轉產補助資金,同時,還可以享受在用地、廠房翻建、稅收等多方面政策扶持。
改:“退”“轉”結合 提升產業
在晉江“產業提升,城建提速”的戰略背景下,石材產業的整體退出轉產有著重要的意義。晉江市經貿局副局長林永紅表示,在當前資源、要素制約日益趨緊的形勢下,推動石材業整體退出,不僅可以為晉江的產業轉型騰出更多的發展空間,更是一項生態系統工程,對于更好地修復晉江的生態環境意義重大,可謂“利在長遠,功在千秋”。結合石材退出,晉江市還可以適時地推動產業提升。
針對石材企業廠房的特點,相關部門正積極介入、引導較具規模實力的機械零配件企業通過租賃廠房、注資重組等方式,盤活關閉石材企業資源。通過“騰籠換鳥”,引進和培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有序地退,更好地轉,確保整個轉型過程平穩、有序。”經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石材業轉型后,該填的坑馬上回填,該清理的廢渣徹底清理,該恢復的植被抓緊恢復,重塑生態環境,為下一步項目引進、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
晉江全市有641家各類石材廠,靠此生活的百姓有3萬多人。石材業是永和鎮的支柱產業。該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抓好石材行業整體退出的同時,他們將積極引導業主實施轉型轉產,最大程度減少對石材企業的影響。同時,可通過廠房租賃、注資入股等方式,盤活這些石材企業的現有資源,打造新的發展空間。
回音壁
永和鎮政府:為了切實開展建筑飾面石材行業整體退出轉型工作,從今年10月中旬開始至本月底,永和鎮抽調干部,積極進行引導宣傳,動員部署。并將從12月1日起至明年5月中旬,陸續取締無證石材加工企業、礦山;引導有證石材企業在明年7月底前關閉退出。明年8月份起,永和將組織各石材相關村實施環境綜合整治、生態恢復,全面開展石粉石渣整治、河道清淤等相關生態恢復工作。
永和鎮金府石材公司:這次建筑飾面石材行業整體退出轉型,不只是600多家石材企業所要面臨的陣痛,更是由此衍生出來的機械、包裝、印刷等整個產業鏈的陣痛。不少一定規模的企業選擇走出去,到湖北、湖南、山東等地方尋找商機,繼續從事建筑飾面石材的加工。而小企業和其他行業只能采取觀望態勢,他們既希望可以通過政府的引導,嘗試轉型新的行業,但又擔心在大經濟環境下,轉型帶來的風險。
石材工人老吳: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石材加工手藝是幾代人傳承下來的,有的整個村子村民都在從事石材相關行業的工作。企業可以搬遷,可以轉型,可以退出,但是由此帶來的就業真空勢必影響到很多村民的生產生活。而且石材行業相對較高的酬勞也讓很多石材工人難以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