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大火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一度不被重視的工匠精神,再次被提及。
工匠精神,在機器誕生之前,曾經廣泛存在于石匠、鐵匠、木匠等傳統365行及各類文學作品中。但如今卻日益消沒于量產的車間中,似乎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但率先進入工業4.0的德國,卻是憑據著名的工匠精神,讓德國制造蜚聲全球。而缺乏工匠精神的中國制造,卻被與低端偽劣等同起來。
好在,國家已經意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2016年春的政府工作報告里,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這是政府層面上,第一次倡導工匠精神。因為在強調去產能的今天,國內所有行業普遍都缺一樣東西,那就是工匠精神。對石材行業來說,尤其如此。

作為一種勞動密集行業,石材產業的興旺依托于無數一線石匠的辛苦辛勤勞動。石匠是否具備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關乎每一件產品的質量。
但在嘉巖石材總經理李擇陽看來,石材行業固然呼喚石匠要有匠人精神,更要求石材企業要有工匠精神。他認為,石材企業要樹立工匠精神,首先就得逐漸脫離以往的短平快逐利方式。嘉巖石材剛創立時,只有兩排架子位,是懷著愚公精神,穩扎穩打,細心經營,才形成今天集礦山開采、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模式,才成長為中國木紋大理石的行業領導者。嘉巖石材不掙快錢,其企業生產運作,恰如工匠干活,沉下心來,一錘一斧,精工細作,以時間來沉淀出好產品。

而產品品質,則是石材企業工匠精神的靈魂。如今市場競爭同質化嚴重,品質才是石材企業脫穎而出的大殺器。嘉巖石材當初做木紋大理石時同行很多,但嘉巖石材一路成長,許多企業卻半途消失,個中原因是對品質的把控力度不同。在嘉巖石材,從礦山荒料、大板生產到成品加工,所有環節都有專人負責跟蹤和把控,每個員工都要專業培訓才能上崗。一件產品出貨驗收前,需經過四個管理員檢驗。正是這種工匠精神,成就嘉巖有口皆碑的品質。
石材企業的工匠精神,還要像工匠那樣,具有歸零思維。工匠與機器不同在于,其所生產的每個產品都是不同的,非量產的。石材企業同樣不能滿足于老生產線、老產品,一成不變。嘉巖石材以做木紋大板而成長,但李擇陽并沒有滿足于此,而是積極涉足加工繁瑣的薄板,并在石材行業率先推出會員卡,以創新來服務客戶。
此外,工匠精神要求石材企業,必須突破自我。創新與創造,是工匠生產中兩大特征。石材企業開拓新品時,更是要涉足新領域,主動駛入“無人區”。就如嘉巖石材,主打木紋大理石卻不止步于低端買賣,而是主動提高白木紋、灰木紋、典雅木紋、咖啡木紋等大理石品種的附加值,通過精加工,減少天然石的缺陷,推動國產木紋大理石進入高端領域。

最后,李擇陽認為,工匠精神意味著石材企業,要像工匠那樣把每個產品當做作品來對待,再圍繞這個作品打造卓越的營銷與服務。嘉巖石材的紅外線精加工廠內,每一塊薄板在包裝之前,都要經過九道加工工序。其中一些在旁人看來,繁瑣無用的細節和環節,李擇陽都堅持不容忽視。他要求每個部門、每個員工,把小事當大事,把細節做到極致,從產品到品牌、從生產到營銷,從銷售到售后,都要一絲不茍。
工匠精神的重新樹立,必將成為石材企業在整體行業景氣指數下降時期不敗的根基。石材企業想度過行業寒冬,與其東奔西走,到處觀望,不如撿起老祖宗留下的“工匠精神”,激發出自身潛在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