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在222省道東港區陳疃段上,兩側的石材加工園區內機器轟鳴,比以往更加繁忙。春峰石材加工廠的老板王遠夏告訴記者:“我已簽了關停協議,年底前就停工,這不正在加緊給客戶趕工呢。”當問他關掉加工廠是否舍不得時,他笑著說:“是有點舍不得,不過為了群眾能喝上干凈水,我心甘情愿。”
作為日照市的主要水源地,東港區尤其是水庫上游的南湖鎮、陳疃鎮負有為市民提供干凈水源的重要責任。過去由于緊鄰水庫的部分石材加工戶偷排偷放污水,嚴重污染了水源。一天24小時盯著石材加工戶,不讓他們亂排亂放是不現實的。怎樣才能徹底有效地整治污染呢?近年來,東港區政府和環保等部門不斷想方設法,加強石材加工業的污染綜合整治工作力度,取得了廢水循環利用、鋸泥集中清運定點存放的階段性重要成果,但是治標不治本,仍然有個別企業集中整治標準不高、鋸泥集中存放場在汛期污染隱患較大。為還群眾一池凈水,該區下定決心,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決定在今年12月10日前,將全區所有的石材加工企業或整體搬遷入臨縣石材工業園,或轉產轉型、自行關閉,現有石材加工企業年底全部停止生產并拆除生產設備,徹底根除水庫上游這一污染隱患。
經過10余年的發展,東港已有石材加工戶191戶,石材加工大鋸231臺,從業人員1900余人,但多數規模較小,并且以此為主要生活來源,搬遷難度較大。為確保整治工作的順利進行,該區出臺相關政策,并由財政撥付專款約2800萬元,用于扶持石材加工業轉產轉業、自行關停。按期轉產轉業或自行關停的,按照石材加工戶數每戶3萬元、大鋸每臺7萬元的標準實施補助,按期簽訂關停協議的每位業戶獎勵2萬元。191家石材加工業戶,已全部簽訂轉產、關停或入園協議,年底將全部完成關停任務。
為了“一湖清水”,產業讓位于生態;為了市民飲水安全,“綠色”成了第一追求。除徹底整治石材加工業外,該區還在項目招引過程中,嚴格實行環保“第一審批權”,對環保不過關的項目一律拒絕引進,近年來共拒絕了38個投資總額3億多元的有污染項目的“誘惑”,先后關停了30多家排放不達標企業。尤其是今年以來,為加快生態創建步伐,環保部門進一步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多次組織了夜間突擊執法檢查,有效制止了有污染項目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