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雖然工人都已放假,但歐國強還在自家石材廠的新廠房里忙碌著。作為云浮市云城區石材企業搬遷計劃的一部分,歐國強的工廠將和其余316家石材企業一道,逐步從中心城區遷移到新建成的安塘石材轉移基地。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支持粵東西北地級市城區擴容提質、聚集發展,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則強調,要推動粵東西北加快發展。在云城區這次企業搬遷行動背后,一場城市擴容提質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變革正在展開。
擴容:讓“馬路經濟”走向“園區經濟”
城市是現代經濟活動的基本空間,也是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的最佳結合點。改革開放30多年,廣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珠三角城市群的成功;而粵東西北的相對落后,也突出反映在城市化水平的滯后。這一矛盾,在廣東最年輕的地級市云浮表現得尤為突出。
作為“石都”云浮的唯一市轄區,云城區境內有4000多家石材企業,其中300多家就集中在云城區中心位置的牧羊路兩側。這些工廠大多采用前店后廠模式,空間狹小,污染較重,每當有運石車駛過,就會揚起漫天粉塵。
“中心城區輻射能力弱,一直是云浮的短板,一個城市的中心區域如果變成低端石材產業的大工廠,后果將是無法想象的。”云城區委書記江壯宏說,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推動粵東西北地級市擴容提質,讓云城區下定決心——石材廠搬遷勢在必行,既為了推動石材產業轉型升級,也為了給中心城區騰挪出發展空間。
去年,云城區正式發布搬遷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將牧羊路等地的317家石材工廠搬出中心城區。為此,云城區正在城區以東的安塘街建設一個石材轉移基地。
“基地不但用地比城區便宜,而且每間工廠都配備廢水處理設施,還會引入專業企業回收石渣廢料。”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
從安塘再向東行,一個更大規模的石材產業園區也已啟動建設。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強調,要狠抓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發揮重大項目和重大平臺的帶動作用,積極培育大型龍頭企業。云城將按照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有關做大做強實體經濟的要求,逐步引導石材企業搬遷進專業化的工業園,從而推動石材產業從“馬路經濟”走向園區經濟,產業集群到2015年有望形成千億元級的規模。由北京北方投資有限公司投資50億元建設的云浮國際石材產業城,正是這樣一個對云浮具有巨大帶動作用的新平臺、新龍頭。
產業城占地3000畝,將打造集石材生產、產品展示、交易、物流、展會、文化開發、產業推介為一體的“中國石材產業第一城”,項目建成后可容納石材企業3000家,年產值預計350億元。
提質:既有“騰籠換鳥”也有“鳳凰涅盤”
石材廠搬遷后的空間,由什么來填補?云城區的答案是著力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的城市型第三產業。對于云城而言,這不僅意味著“騰籠換鳥”,也是石材產業“鳳凰涅盤”的機遇。利用好擴容空間,云城既堅持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也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狠抓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如今的牧羊路已沒有了石材廠的喧囂,即將改建為石藝文化一條街。而在云城區河口街,一座集展示、交易和博覽于一體的國際性石材博覽中心已在昔日雜亂的工廠用地上拔地而起,中心內各種光彩絢麗、創意精巧的石材產品,讓人目不暇接。
“你們來晚了幾天,我這里最漂亮的一只‘龍蝦’剛剛被人出20多萬元買走。”云浮圖強工藝品廠的老板蘇進發口中的“龍蝦”,是一件雕刻成龍蝦模樣的玉石工藝品。在石材博覽中心,蘇進發擁有500平方米的展示廳,從惟妙惟肖的石頭小南瓜,到栩栩如生的玉石臥牛,都讓人愛不釋手。蘇進發告訴記者,石材博覽中心人流量大,展示環境好,目前企業的生意都是在博覽中心內談成的。“來云浮買石頭的人不一定會到我的工廠,但是肯定都會去博覽中心,去了就能看到我的產品”。
在營造“有形”展臺的同時,云城區還利用網絡搭建起石材電子商務交易中心,目前已有4200多家企業加盟,網上產品品種7萬多個,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問量超過10多萬人次,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都得到了有效撬動。
除了生產性服務業外,云浮的房地產、商貿、休閑娛樂等城市型服務經濟,也在擴容提質中尋覓到發展良機。越來越多的居住小區、大型商場和酒店餐廳在擴容后的城區落戶;越來越多的云浮人發現,逛商場、買衣服、吃美食再也不需要遠赴肇慶。
通過擴容提質,云城區正沿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協調同步發展的道路前行,經歷著從石材生產中心向現代城市服務中心的嬗變。諸多轉型升級平臺和城市型經濟項目的陸續上馬,推動云城經濟在去年頂住下行壓力,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去年,云城區GDP增幅達到16.5%,其中二、三產業分別增長19.1%和15.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更是超過60%。
“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提出,廣東要進一步擴展經濟腹地,云浮作為廣東‘大西關’的地位將進一步凸顯。”江壯宏表示,云城將繼續通過擴容提質,增強自身服務能力和輻射能力,使得云浮成為廣東連接珠三角與大西南的重要經濟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