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數:1481 發布時間:2012-04-10 來源:人民日報
行走在福建安溪縣南翼新城龍橋工業園,只見3600多畝的園區內廠房林立,道路寬敞。過去,這里可是一片土柱林立、千溝萬壑的“崩崗”侵蝕區。2000年以來,安溪縣累計投入治理資金超過3億元,綜合治理面積近50萬畝,建設生態茶園24.5萬畝,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籌。 五招戰“崩崗” “安溪遍地是‘崩崗’,山下良田變河灘,河床高田三尺三,要想高產難上難。”這是安溪長期流傳著的順口溜。2002年,一份衛星遙感數據觸目驚心:安溪縣水土流失面積達814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面積的28%。其中,“崩崗”侵蝕1萬多處,占福建省的一半左右。 “針對‘崩崗’崩塌程度、地理位置不同,我縣摸索出五種有效的治理模式。”安溪縣委書記朱團能介紹說,一是建設工業園區,變“崩崗”區為工業區;二是建設生態旅游區;三是建設水保生態區,對“崩崗”區進行了綜合治理,植被覆蓋率由15%提高到93%以上;四是建設經濟作物區;五是建設新農村建設示范區。 石材行業退出 安溪縣石材開采加工是年產值超過20億元、年納稅超過1個億的產業。但是,石材行業造成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已與該縣建設“中國大茶都、新型工業縣、閩南后花園、幸福新安溪”的目標定位不相符。從2009年開始,安溪縣以壯士斷腕的堅決態度,開展整治“風暴”,依法關閉取締73家石材礦山企業、544家石材加工企業、93家小型加工企業(點),在全省率先實現石材行業全退出。 “一個20億元產值的行業整體退出,勢必會影響財政收入等硬指標的增長,‘陣痛’在所難免。但從長遠考慮,陣痛終將過去,為的都是安溪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更美好的明天。”安溪縣長高向榮說。 茶業與生態雙飛 茶業是安溪的民生產業,全縣80%的人口從事與茶相關的行業,農民人均收入一半來自茶葉。茶業,是安溪的“一號工程”。 “安溪原本山清水秀,但隨著茶葉價格的飛速提升,茶樹變成‘搖錢樹’,茶園變成‘聚寶盆’,千萬座山頭一時間火爆開墾、黃土遮日,水土流失成了隱患。”安溪縣農茶局局長蔡建明說。 如何在茶產業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找準平衡點?2005年,安溪縣全面推廣生態茶園種植模式,每年建4萬畝生態茶園,在茶園種樹、修排水溝、建蓄水池,有效解決水土流失問題,保持茶園原生態。2007年,該縣全面禁止毀林開墾茶園,依法查處毀林案件116起。同時,縣財政撥出專項資金,實施“百山造綠”工程,每年對100座茶山進行造林綠化,退茶還林,穩定茶園面積。 “在生態茶園內,建設養殖場、沼氣池,并套種果樹。這叫立體種植茶園。”該縣內洋水庫生態茶葉莊園負責人姚加懷樂呵呵地說。 “立體”種植茶園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既變廢為寶又美化環境,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