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廈門一石材企業砸近億元資金,一口氣拿下3座礦山,更多的石材企業也開始把策略重點轉向礦山開發。記者昨日從廈門石材展上獲悉,越來越多企業爭相開礦,目的是為了獲取上游定價權,挽救眼下利潤不斷下降的傳統石材貿易。
大小企業爭開礦
不久前,廈門萬里石有限公司再次砸下近億元資金,一口氣拿下了3座礦山。
“這些礦山分布在中國中北部地區,具體礦種暫不方面透露。”昨天,該公司銷售部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從2007年起,公司就調整了發展策略,開始涉及上游產業鏈,開礦山就是一個重要的舉措。”為了“搶”到更好的礦,萬里石還專門成立了礦山開采與銷售部門。
“眼下,已有越來越多廈門乃至福建的石材企業轉向礦山開發,很多公司都想‘先下手為強’。”廈門嵐磊進出口有限公司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我們公司也在滿世界找礦山,除了國內,還去拉丁美洲、印度等地,就是想找到好礦。”
除了實力企業,一些相對較小的石材企業也開始嘗試這一領域。泉州華巖石業有限公司相關人士倪先生告訴記者,去年,該公司也在漳州拿下了一座礦山。“跟 當地人合作,主要品種是銹石,花了幾千萬元。”倪先生說,由于是去年剛開,目前產量如何還不清楚,“但把握礦山資源已成了一種趨勢,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企業加入這一行列。”
傳統貿易利潤下降
越來越多企業爭相開礦背后,正凸顯出傳統石材商貿行業利潤在不斷下降。
“與去年同期相比,多數石材企業的銷售額下降了20%左右,就我們公司而言,美國訂單少得更多,現在幾乎都接不到單了。”長期做石材生意的李先生透露,在國際購買力下降的同時,國內從緊的貨幣政策,房地產訂單的減少,以及成本的上升,也都讓石材企業備感壓力。
據廈門石材商會相關人士透露,目前,石材企業的利潤已經越來越透明化,整體毛利潤率幾乎都在30%左右,“加上管理費、運輸費,純利潤率只有10%左右,再加上開發商在采購中多會采取低價策略,利潤空間擠壓更為嚴重。”
對抗國外供應商
記者了解到,企業爭相開礦,另一個目的是為了與國外石材原料供應商對抗。
“過去,我們的原料都是從印度、巴西、美國以及非洲等地進口,因地質及技術關系,當地的石材開采成本普遍比國內低,但出口價卻相當高,近期又漲了30%多。”東方萬里原石有限公司銷售經理王先生告訴記者,若要避免繼續被國外供應商擠薄利潤,國內的石材企業就必須擁有自營礦山,這樣可“甩掉”國外供應商,并把握上游定價權,從總體上節省成本。
“比如這座礦山這塊區域內的石料價值20萬元,但是我們在自用或者對外銷售時,就會加上人工、運輸等其它費用,這里面的價格就能靈活掌控。”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不過,盡管如此,開發礦山的風險也很大,“在開下去之前,并不能完全保證里面能有多少‘料’,或者是什么樣的‘料’,如果采到好東西,就賺了,采不到好東西,就可能打水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