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石頭,到水頭”,這是全國乃至全球石材業的一句口號。
水頭,指的是南安市水頭鎮,現在它是全國最大的石材批發專業市場,石材年產量占全國石材年產量的40%,出口額占全國出口量的45%。然而,這個全國唯一的“中國石材城”,卻沒有石頭資源。“零資源”是如何生出大產業?
專業市場:集聚全球石材資源
水頭鎮地處閩南金三角腹部,海、陸、空交通便捷。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有一些農民自發經營石材加工和從事石材交易,由于缺乏引導和統一管理,市場始終處于有市無序的小打小鬧之中。
做大做活“石頭經濟”,需要有全新的觀念。
南安市領導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依靠自然資源發展產業”的慣性思維和小農經濟意識,顯然已落后于時代。沒有自然物質資源,但只要把握住最關鍵的資源——市場,通過建設石材批發專業市場,達到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的聚集,同樣可以催生出新的資源優勢。
經過認真調研和科學籌劃,1998年,閩南建材第一市場在水頭鎮破土動工。創建之初,南安市就把其定位為全國性、國際型的大市場,積極開展招商工作,筑巢引鳳。在先期不知“河水深淺”的情況下,水頭鎮政府占據40%股份,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經過6年的發展,閩南建材第一市場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石材城”。現在,市場占地達800畝,建筑面積達10萬平方米,由“中國石材城”、“閩南石材荒料市場”、“閩南陶瓷水暖裝飾城”組成。其中“中國石材城”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各種規格店鋪1000間,出租率達100%。
挪威紅、南非紅、印度紅、蜀金白、瑪瑙紅、粉蝶石等世界知名礦石在水頭隨處可見,異彩紛呈。
“什么石頭在水頭都能買到。”閩南建材第一市場董事總經理萬奕池先生告訴記者。歷經6年的發展,閩南建材第一市場已成為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管理規范化程度最高的石材批發市場,這里囊括了目前世界上注冊的1000余種石材品色,入駐的國內外經銷商有600多家,年交易額達30億元。
產業聯動:全國石材四成南安造
石材市場的成功創辦,引來了國內、國際的石頭及相關的產業。
在培育有形市場的同時,南安還悉心培育無形的市場資源。南安擁有300萬海外僑親、港澳臺胞和遍布全國各地的20萬供銷大軍。南安市認為這是流動的市場資源,也是構建無形市場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此,南安市近年來先后在海外設立聯誼會,并在國內各大城市成立13家異地商會,攏聚了一批有實力的營銷人才,構建起一張互為聯動、涵蓋全世界各地的市場信息網絡,從而促進了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的有機結合,使有形市場得以有效的拓展和延伸。
看好水頭石材產業的集聚效應,全國知名的石材加工企業紛至沓來,一大批本土企業也迅速成長。據統計,1999年以后水頭鎮每年新辦企業100多家,其中石材企業就有80多家。2001年,全國最大的石材企業之一的康利石材集團落戶水頭,投資4億元建起了占地18萬平方米的大型花崗石加工基地。該廠是東南亞單廠規模最大的石材加工廠,年產值達4億元。目前,公司將再度投資2億元,建設三期工程。
康利石材、寶成石業等一些國內知名石材企業的入駐和華輝股份、東升股份、溪石集團等本地企業的高速成長,為水頭石材加工產業帶來了先進的管理水平和生產工藝,促進了水頭石材產業的升級。近幾年來,南安石材產業引進意大利、西班牙、德國的先進加工設備,創新科技成果140多項,新產品不斷開發,產值不斷攀升。
產業、基地、市場的有效聯動,促進了南安石材業迅猛發展。全市現有石材企業1300多家,年產值142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7.4%,石材產量占全國石材產量的40%,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的石材生產出口基地。
輻射帶動:石材產業撐起“半壁江山”
從過去的哪里有項目,哪里有工程,南安的石材推銷員就趕到哪里,到讓石材業界都知道“要石頭,到水頭”,水頭的石材產業發展取得了質的突破。
水頭石材業的發展,帶動了機械、輔料、包裝、運輸、物流等行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服務業的迅速升級。以服務業為例,小小的水頭鎮流動人口達10多萬人,擁有三家三星級賓館,同時還有一家五星級賓館正在籌建中。1999年,水頭的財政收入僅為4000多萬元,今年預計可達到3.2億元。同時,水頭的石材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周邊官橋、石井等鄉鎮的石材加工業快速發展,并促進了南安建材產業的整體突破。目前,南安市有建材企業2100多家,年產值超192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3.5%,撐起南安經濟的“半壁江山”。
如今的南安人,不再用狹隘的觀念看發展,而是立足全國、全球促發展。閩南建材第一市場自1999年成立以來,已連續舉辦了六屆國際性建材貿洽會,每一屆在規模、規格、參展主題以及貿洽成果上都有量和質的飛躍。今年5月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南安建材經貿洽談會暨第三屆中國水頭國際石材博覽會,吸引了全球800多家建材企業參展,其中境外及泉州市以外的企業占了50%以上展位,水頭石材市場的冷暖,已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石材業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