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數:11757 發布時間:2005-10-10 來源:中國礦業報
我國石材業經過近二三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建材行業的支柱產業。我國也已經成為石材生產大國,在原料和產量方面,居于世界第一;在加工方面,居于世界第二,僅次于意大利。
近期,由于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行業自身發展洗牌等影響,建材行業部分業態處于低迷時期,那么,石材行業的發展如何呢?對此,中國建筑裝飾協會材料委員會主任委員嚴克明教授認為,我國石材業總體發展形勢不錯,在保持平穩的同時趨于上升態勢。 對外貿易再創新高 據海關統計,2004年,我國石材出口943萬噸,出口創匯16.7億美元,同比增長22.8%,使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石材出口大國。 在這個基礎上,石材出口繼續增長。今年1-5月份,我國出口石材459.4萬噸,出口創匯7.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9.2%。嚴教授說,今年的貿易形勢更好些,各種石材產品出口額應該達到18億美元左右,進口各種產品6~8億美元,所以,進出口貿易將近30億美元。 經過近二三十年的發展,石材貿易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以前,我國石材出口主要是以原材料,即荒料為主,現在,這種狀況發生了變化,荒料出口已經成為次要,主要以各種產品為主,包括一些生產設備也開始出口國外。我國的石材生產設備由于經濟實用、易操作,得到了東南亞、西亞等國家的認可,這些國家的企業有大量的進口需求。 我國進口的主要是先進的生產設備,目前,我國已經有將近400條先進的石材生產線。同時還進口一些珍貴稀少的高檔石材品種。 貿易結構的變化,直接反映出我國石材業生產、加工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產品質量的突破。 進入"多石"時代 嚴教授說,石材業在我國是個古老而又新興的行業。說起古老,石材的應用在我國由來已久,在那些古老的建筑中,都能找到石材的影子,還有石舫、石雕、石刻等,是我國傳統的手工藝。但那時石材的應用,還是在雕刻中更多一些。 我國石材業的發展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后,建筑業、房地產業、交通業等的發展,對石材的需求日漸增長。尤其是近幾年建筑裝飾業、旅游業、城市建設等的蓬勃發展,直接拉動了我國石材業的消費需求。 說石材是新興產業,是因為如今石材業的產品品種、產業結構、經營模式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應用中也發生了改變,主要是服務于市場經濟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 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我國的石材產業結構已經由"三石"時代進入了"多石"時代。在以前,我國的石材只有花崗巖、大理石、水磨石三種,品種單一,質量也不高,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的需要。目前,石材業已經發展成為集花崗巖、大理石、人造石、石材雕刻、園林石材、文化石材、石材機械、磨具、金剛石機具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元化產業。 目前,我國的石材產品有四大類:第一類是原材料,即荒料。前幾年,我國的荒料出口是主要的出口產品;第二類是板材,由石材加工成的各種標準板(厚度一般在2厘米),用于鋪地或是外墻裝飾;第三類是異型加工產品,如各種線板、條板等;第四類是石工藝產品,為工藝性的石材加工,如石雕人像、動物等。但主要還是以板材為主,用來貼墻、鋪地等。 嚴教授說,北京2008年的奧運會,為石材企業提供了巨大商機。近年來迅猛發展的旅游業也不該忽視。旅游業也為石材行業提供了很多商機。全國各地旅游景點的鋪路、園林景觀等建設都會使用大量石材。 遍地開花各有千秋 嚴教授說,我國石材業的分布可謂遍地開花,除了少數幾個地方沒有外,其他省市都有,只是發展的規模不一樣。 在南方,以廣東云浮市為中心,輻射廣州市、廣西等地,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石材生產和貿易中心,發展成熟、規模大的企業也較多,僅云浮市石材企業就有幾千家。在福建,以泉州為中心,形成了輻射水頭鎮、惠安市、廈門市等地的生產貿易中心。 在北方,形成了以山東萊州為中心,囊括青島、平都、平邑等地的石材生產和銷售中心。一個萊州市,就有兩三千家石材企業。北京、天津、唐山,形成了京津唐石材中心,主要以銷售為主,這些地區自身的需求很大。上海、杭州、江蘇也已經形成了以銷售為主、以生產為輔的銷售中心。 在東北地區,形成了吉林、大連、長春為中心的石材生產基地,雖然比南方等地的規模小一些,但在振興東北的戰略發展中,石材業也將得到迅速發展。 在西北地區,以新疆地區為代表,通過絲綢之路,向中亞等國家和地區發展,勢頭也比較好。此外,內蒙古、山西、河北一帶,形成了生產和銷售并重的石材中心。內蒙古的豐鎮黑石材,可以與崖州紅、丹東綠等媲美。 這種遍地開花的形勢,極大地促進了石材行業的發展,也滿足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需求。